新加坡港口去(2021)年處理3,750萬個貨櫃,創下歷史新高
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(2022)年1月14日報導,儘管全球供應鏈受新冠疫情干擾,星國港口去(2021)年的貨櫃運輸量仍創下3,750萬個歷史新高,比前(2020)年增加1.63%;貨運量也增加1.4%,達5億9,900萬公噸。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公告指出,星國去年的海事燃油銷售(bunker sales)保持強勢成長,是繼2017年後第二次突破5,000萬公噸。
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1月13日出席「新加坡海事基金」新年餐會時表示,去年有9家海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業務,另有14家企業擴充在當地的業務。儘管全球供應鏈中斷,新加坡港口仍是一站式港口,也是作為彌補運輸延誤時間的補時港(catch-up port)。此外,「新加坡港務集團」重新開放吉寶(Keppel)碼頭、開始使用新的大士港口(Tuas)貨櫃堆場,以及調動更多人手協助業者緩解供應鏈中斷的影響。
易華仁部長指出,地緣政治的競爭以及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,已迫使全球政府和企業重新審視供應鏈策略的韌性,這也將影響航行距離和船舶體積,對更靈活的航運服務的需求也可能增加。為把握下一個成長的趨勢,維持新加坡作為全球樞紐港口和國際海事中心的地位,海事業必須在「韌性」、「數位化」、「去碳化」及「人才」等四大因素繼續努力,這也將是政府未來更新海運業轉型藍圖的考量。各國和企業正採取各種措施加強供應鏈,在不影響效率和競爭力的情況下,確保供應鏈韌性,並以具競爭力的價格,為客戶提供客製化貨運方案的海運公司將最能把握此商機。
新加坡將繼續投資於自動化和數位化科技,為星國港口的客戶提供一流的服務。政府本年也將陸續推出新的港口系統和計畫,進一步推動海事業數位化。海事局已資助8項計畫約300萬星元以發展數位燃料添加(digital bunkering)方案,這些專案將利用品質流量計系統(mass flow meter systems)、新的物聯網設備,以及海事資料中心的資料,縮短處理添加燃料的時間,每年預計可為業界省下逾3萬9,000個工作日。
此外,新加坡海事局未來幾個月將推出「2050年新加坡海事業去碳化藍圖」,明列減少國內海運碳排放的計畫,支持全球降低國際航運排放的努力,包括在替代燃料和能源管理,以及推廣綠色融資方面帶頭展開研發項目。
易華仁部長亦表示,在多國經歷「大辭職潮」之際,海事業的薪資及職業發展配套須具競爭力,以吸引人才加入。星國政府正與勞資政夥伴合作制定商業及培訓需求,共同為技能發展提供資助。海運業轉業計畫也已加強,讓中途轉業者和現有海事員工在自動化、資料分析、網路安全和去碳化等領域從事全新或擴展的工作。(資料來源:經濟部國貿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