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專家對德國工業電價計畫多持反對意見
德國聯邦經濟氣候保護部(BMWK)於5月初宣布「工業電價」計畫,經長Dr. Robert Habeck(綠黨)提議由政府每年提供補貼,以供應廉價電力予能源密集型產業,使相關企業在國際上保持競爭力。但獲補助企業必須同意朝2045年實現氣候中和目標轉型,並且不可外移生產基地。不過,該計畫迄今尚未完全獲得「經濟專家委員會」認同,委員會中5位經濟專家有4位提出警告,認為工業電價計畫將帶來風險。
「經濟專家委員會」主席Monika Schnitzer反對實施工業折扣電價,認為僅重新分配工商稅收之作法,將不利能源密集型工業迫切需要的結構變化與轉型。倘工業原料來自能源價格較低的國家,且德國工商業專注於德國經濟具有競爭優勢的技術產品,則將會更具意義。
委員Ulrike Malmendier亦不表贊同,稱價格扭曲只會導致經濟陷入策略上處於劣勢的生產方式。另一位經濟專家Martin Werding也持懷疑,工業電價太不精準、也顯落伍,德國應利用財政資源來確保未來的能源供應。而在另一位經濟專家委員會成員Veronika Grimm已拒絕工業電價的情況下,5位經濟專家中僅Achim Truger一人力排眾議獨表贊同,因為德國或歐盟保留部分具戰略意義的重要產業與企業,是多數人的共識。此外,工業電價似可成為轉型策略的獎勵誘因。
按BMWK工業電價計畫擬推動之「橋接電價機制」(Brückenstrompreis),僅有符合明確定義之企業,可享有全年80%消費電力、每度(千瓦時,kWh)6歐分之優惠電價。為實施該政策,聯邦政府至2030年以前,共約需提供250億至300億歐元之預算。
鑒於目前德國經濟於冬季半年期內陷入技術性衰退,綠黨國會議員兼共同主席Omid Nouripour稱,德國作為商業據點之實力韌性,將取決於未來的電價高低。唯有迅速推進再生能源擴張,並長期全面生產安全又可負擔的潔淨電力,德國才能維持全球競爭力。在此之前,限期內的工業電價計畫,將可成為能源密集型企業的橋樑。
相較於以財政部長Lindner為首之自民黨(FDP)拒絕工業電價、批評不合時宜,德國聯邦總理Scholz(SPD社民黨)則持審慎態度,爰大部分社民黨人士支持經長Dr. Habeck之提議。德國工業電價計畫未來進展仍有待觀察。(資料來源:經濟部國貿局)